王健林抄底足球传闻背后,是情怀回归还是商业新局?
2023年深秋,一则“王健林计划重返中国足球,或收购陷入困境的大连人俱乐部”的传闻在体育圈与财经界引发热议,从1994年以大连万达开启中国职业足球先河,到2000年因“黑哨事件”愤怒退出;从2014年以4500万欧元投资马德里竞技成为第二大股东,到2019年清空所有股份彻底退出海外足球布局——王健林与足球的“爱恨纠葛”横跨近30年,当中国足球陷入职业联赛收缩、俱乐部生存艰难、青训体系断层的低谷期,这位曾经的“足球教父”被传“抄底”,究竟是旧情复燃的情怀驱动,还是万达集团战略转型的商业新局?
中国足球的至暗时刻:为何此时被称“底”?
要理解“抄底足球”的逻辑,首先需明确当前中国足球的行业现状。
职业联赛的“生存危机”
2023赛季,中国足球职业联赛(中超、中甲、中乙)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震荡:中超16支球队中,3家俱乐部因欠薪被扣除联赛积分,2家因资金链断裂濒临解散;中甲、中乙更有超过10家俱乐部因无法完成注册退出联赛,曾经被“金元足球”催熟的泡沫彻底破裂——2016年,中超俱乐部平均年投入高达7.6亿元,2023年降至不足8000万元;球员顶薪从1200万元腰斩至300万元,外援政策从“7外援同时在场”收紧为“4外援报名、3人登场”。
青训与市场的“双断层”
职业联赛的崩塌直接冲击青训体系,据中国足协2022年数据,全国注册青少年球员仅6.4万人,不足日本(80万)的1/12、德国(630万)的1/100;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虽超3万所,但“学训分离”问题普遍,真正能向职业队输送人才的不足1%,市场端,2019年中超场均观众2.4万人,2023年降至1.2万人;商业赞助总额从峰值的40亿元暴跌至不足10亿元,仅剩下茅台、中国人寿等少数国企“撑场”。
政策与资本的“双向冷静”
2015年《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》出台时,“2030年实现足球强国”的目标曾吸引地产、互联网、能源等各路资本涌入,但随着2021年“限薪令”“中性名政策”落地,叠加地产行业下行(此前中超16队中15家由地产企业控股),资本迅速退潮,中国足协数据显示,2017-2022年,退出足球领域的民营资本超200亿元。
简言之,当前中国足球正处于“价值低谷”:俱乐部估值暴跌(2016年恒大估值超200亿元,2023年仅剩不足10亿元)、运营成本骤降、政策回归理性,这为“抄底”提供了客观条件。
王健林的足球往事:从“拓荒者”到“退出者”
要判断王健林是否可能“抄底”,必须回溯其与足球的历史交集——这既是情怀的起点,也是商业决策的伏笔。
1994-2000:中国职业足球的“拓荒时代”
1994年,中国足球开启职业化改革,王健林以大连万达俱乐部为载体,成为最早吃螃蟹的企业家,他的玩法颠覆了当时的体育管理模式:
- 市场化运营:首次引入商业赞助(与佳能、万宝路合作),1996年俱乐部年收入突破6000万元(占全国职业俱乐部总收入的60%);
- 青训投入:建立大连足球学校,累计投入超2亿元,培养出孙继海、张恩华等“超白金一代”;
- 球迷文化:打造“足球城”IP,大连主场年均观众超4万人,“万达王朝”时期(1996-1998三连冠),大连足球成为城市名片。
但1998年“足协杯决赛黑哨事件”成为转折点,王健林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公开炮轰“裁判不公”,并宣布“永远退出中国足球”,这一事件被视为中国职业足球早期市场化与行政化冲突的典型,也埋下了王健林对国内足球环境的复杂情绪。
2014-2019:海外布局的“试错阶段”
2014年,万达以4500万欧元收购马德里竞技20%股权,成为其第二大股东,此次投资被外界解读为“王健林的足球野心卷土重来”,但背后是更清晰的商业逻辑:
- 品牌输出:马竞球衣印上“万达体育”LOGO,借助欧洲顶级联赛提升万达国际影响力;
- 资源整合:与马竞合作成立“万达-马竞足球学校”,计划在中国12个城市布局,输出青训体系;
- 政策呼应:配合国家“足球外交”,2015年习近平主席访问西班牙时,专门参观了万达与马竞的合作项目。
2017年国家收紧“非理性对外投资”政策,2018年马竞成绩下滑(赛季仅获西甲第三),2019年万达宣布清空所有股份,此次退出并非失败,而是万达对“海外足球投资回报周期过长”的理性判断——据万达内部人士透露,5年投资累计亏损超2亿元,且未实现“青训本土化”的核心目标。
2020至今:沉默中的“观察期”
退出马竞后,王健林对足球的公开表态极少,但万达与足球的关联并未完全切断:
- 校园足球:万达继续赞助“中国足球希望之星”项目,每年选送30名青少年赴西班牙培训,累计投入超3亿元;
- 体育产业:万达体育(2019年在美上市)旗下拥有世界铁人三项赛、环法自行车赛等IP,足球虽非核心,但体育产业整体布局需要“流量入口”;
- 家乡情结:大连足球近年来持续衰落(2023年中超排名倒数第二,主场观众不足5000人),作为大连企业家,王健林多次被当地政府邀请“救救家乡足球”。
总结来看,王健林对足球的态度始终交织着“商业理性”与“地域情怀”,他既见证过足球作为“城市名片”的巨大价值,也亲历过行业无序发展的代价,这为当前“抄底”传闻提供了情感与逻辑的双重铺垫。
“抄底”传闻的真实性:信号与疑点
2023年9月以来,“王健林将收购大连人俱乐部”的传闻主要源于三个信源:
- 工商信息变动:大连人俱乐部母公司“大连职业足球俱乐部有限公司”7月发生股权变更,原大股东“大连千兆集团”退出,新增股东“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”持股10%(万达方面称“财务投资”);
- 地方政府动向:大连市体育局8月召开“足球发展座谈会”,王健林以“特邀嘉宾”身份出席,会上提到“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足球振兴”;
- 媒体报道:《足球报》等专业媒体援引内部人士消息,称万达已与大连人俱乐部就“全面接管”展开谈判,可能在2024赛季前完成股权交割。
但传闻仍存在三大疑点:
万达的战略重心是否允许?
2023年,万达集团正处于“保交楼、降负债”的关键期,万达商管(核心上市主体)2023年上半年营收271.2亿元,同比下滑18%;负债总额4057亿元,资产负债率71.2%,若收购足球俱乐部,每年需承担至少1-2亿元运营成本(中超保级队年均投入约1.5亿元),这对现金流紧张的万达而言是否“必要”?
足球的“投资回报”是否清晰?
万达内部曾对足球投资做过测算:若仅靠门票、赞助、转会费,中超俱乐部盈利概率不足5%;若与商业地产(如万达广场)、文旅项目(如万达主题乐园)联动,可能通过“足球IP引流”提升周边商业价值,但需要至少5-8年培育期,王健林曾公开表示“不投不赚钱的生意”,当前足球的“协同价值”是否已超过投入成本?
行业环境是否改善?
中国足球的“行政干预”问题仍未根治,2023年,某中超俱乐部因“中性名”争议与足协对簿公堂;某地方体育局直接任命非专业人士担任俱乐部总经理,若万达重返,能否避免重蹈“当年被裁判问题激怒”的覆辙?
综合来看,“王健林抄底足球”更可能是“渐进式布局”而非“激进收购”——可能从青训、赛事运营切入,而非直接控股俱乐部;可能以“大连足球复兴”为切口,而非全国性扩张;可能强调“可持续模式”,而非重走“金元足球”老路。
抄底”成真:王健林能带来什么?
假设王健林最终选择重返,其对中国足球的影响可能远超“拯救一家俱乐部”。
重塑“足球+商业”的协同模式
万达的核心优势是“商业场景运营”——全国280座万达广场、15个万达文旅城,均需要“高频次、高黏性”的流量入口,足球作为“大众运动顶流”,若能与商场活动(如亲子足球赛、球星见面会)、文旅项目(如足球主题乐园)结合,可大幅提升商业体的人气与消费转化率,万达曾在南昌万达城打造“足球主题乐园”,开业首年客流量超200万人次,周边商铺租金上涨30%,这种“以商养体”模式,可能为中国足球探索出一条“去地产化”的新路径。
激活青训“造血功能”
王健林曾多次批评中国青训“急功近利”:“很多俱乐部青训只抓15-18岁球员,因为3年就能出成绩;但真正的足球人才需要10年培养周期。”万达若加大青训投入,可能借鉴马竞经验(马竞青训营年均投入4000万欧元,10年培养出7名国脚),建立“小学-中学-职业队”的全链条体系,并通过“校园足球+职业俱乐部”的联动,解决“学训分离”问题,万达已在大连、成都等地试点“万达足球小学”,将足球训练纳入必修课,若全面推广,可能改变中国青训“基数小、断层多”的现状。
推动联赛“市场化改革”
作为中国职业足球的早期参与者,王健林对联赛的“行政化积弊”有切身体会,若其以资本方身份参与,可能推动以下改革:
- 俱乐部自治:争取更多经营自主权(如商业开发、球员签约),减少行政干预;
- 财务透明化:引入万达的“财务管控系统”,公开俱乐部收支,重建球迷与资本的信任;
- 区域足球生态:以大连为试点,打造“足球城市”IP(如足球博物馆、足球主题旅游),带动餐饮、住宿、周边产品等产业链发展。
足球需要的不是“抄底者”,而是“建设者”
回到最初的问题:“王健林抄底足球是真的吗?”目前来看,更可能的答案是“部分为真”——万达可能以“小步快跑”的方式回归,重点布局青训与商业协同,而非简单收购俱乐部。
中国足球的低谷,本质上是“急功近利的资本游戏”与“行政化管理”共同作用的结果,若王健林重返,其价值不在于“拯救某家俱乐部”,而在于以“商业理性+长期主义”为行业注入新范式,毕竟,足球从来不是“抄底套利”的工具,而是需要耐心培育的社会事业,对于王健林而言,这或许是一次“情怀的回归”,更是一次“商业智慧”的再验证——毕竟,能在足球这个“最复杂的商业游戏”中走通可持续之路,才是真正的“抄底成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