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球加手抛球是否犯规?足球规则的边界与判罚逻辑
规则基石:足球运动中“手触球”的基本界定
要理解“传球加手抛球是否犯规”,首先需明确足球规则对“手触球”的核心定义,根据国际足联(FIFA)2023年最新版《足球竞赛规则》(Laws of the Game)第12章“犯规与不正当行为”,手球犯规的判定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:一是触球部位为“手/手臂”(规则中将手臂定义为从指尖到腋窝的部位);二是该触球行为属于“故意”(Deliberate)。
规则特别强调,“非故意手球”不构成犯规。
- 球意外击中静止或自然下垂的手臂(如球员跑动时手臂自然摆动);
- 球员无法及时反应避免触球(如近距离快速来球);
- 手臂未主动扩大防守/进攻面积(如手臂贴紧身体)。
反之,若球员主动用手/手臂触球(如用手停球、传球、击球),或通过伸展手臂扩大身体接触面积(如侧身防守时手臂外展阻挡射门),则可能被判定为故意手球,需判罚直接任意球(进攻方犯规)或点球(防守方在禁区内犯规)。
这一规则框架,为“传球加手抛球”的判定提供了底层逻辑——问题的关键不在于“传球”与“手抛球”的动作组合,而在于“手抛球”是否符合规则允许的场景,以及是否存在“故意触球”的主观意图。
场景拆解:哪些“传球加手抛球”是合法的?
在足球比赛中,“手抛球”并非完全被禁止,根据规则,以下两类场景中“手抛球”是明确合法的:
守门员在己方禁区内的手抛球
守门员是唯一被允许在比赛进行中用手触球的球员,但其权限仅限于己方罚球区(禁区)内,当守门员在禁区内用手接住球后,可通过手抛球的方式发起进攻(如将球抛给后卫或直接抛向前场),这种“手抛球+传球”的组合是典型的合法操作,甚至是现代足球中守门员参与组织进攻的重要手段(如德国门将诺伊尔的“门卫”踢法)。
需注意的是,若守门员在禁区外(即使仅踏出一步)用手触球,则等同于普通球员犯规,需判罚直接任意球;守门员用手接住队友的故意回传球后,若再用手抛球,同样会因“二次触球”被判罚(规则禁止守门员用手接队友故意回传的脚踢球后再次用手触球)。
掷界外球时的“手抛球”
当球整体越出边线时,由对方球员在出界点掷界外球恢复比赛,根据规则,掷界外球必须双手持球从头后经头顶抛出,且双脚不能离开地面或完全踏入场地,这种“手抛球”是规则明确允许的恢复比赛方式,其本质是“用手完成的传球”。
当球员掷出界外球后,球直接传给队友完成进攻,这一过程中的“手抛球+传球”完全合法,甚至,若掷界外球力量足够大,直接掷入对方球门(需整体越过球门线),则算作有效进球(历史上曾有德罗巴、贝尔等球员完成过此类进球)。
特殊场景:比赛暂停期间的“手抛球”
在比赛因伤停、红黄牌等原因暂停时,球员(包括非守门员)可在裁判允许下用手抛球传递球(如将球交给裁判或队友),这种情况下的“手抛球”属于“非比赛进行中”的操作,不涉及犯规判定。
风险地带:哪些“传球加手抛球”会被判犯规?
除上述合法场景外,其余“传球加手抛球”行为均可能触发手球犯规,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类:
普通球员在比赛进行中用手抛球传球
普通球员(非守门员)在比赛进行中(即球处于活球状态时),若用手/手臂触球并完成“传球”,无论是否出于主观故意,均可能被判定为手球犯规。
- 进攻球员在跑动中用手将球拨给队友,试图完成传球;
- 防守球员在拦截时用手击打球,试图破坏对方进攻;
- 球员因滑倒或失去平衡,下意识用手撑地触球(若裁判认定其手臂主动触球)。
需强调的是,规则对“故意”的判定并非仅依赖球员主观意图,更关注客观行为是否合理,若球员面对高速来球时,手臂因自然反应抬起触球(如射门瞬间用手臂护头),通常不会被判犯规;但若是面对低速来球时,主动用手推击球,则极可能被认定为故意手球。
守门员在禁区外或违规手抛球
如前所述,守门员仅在禁区内可用手触球,若守门员在禁区外(如参与前场进攻时)用手抛球传球,或在禁区内违反“二次触球”规则(如接队友回传球后再次用手抛球),均会被判罚。
典型案例:2019年英超联赛中,曼城门将埃德森在禁区外手抛球被裁判判罚直接任意球,导致对手获得绝佳进攻机会,这一判罚引发热议,但最终国际足联确认规则适用正确——守门员在禁区外无手球特权。
掷界外球时违反规则的“手抛球”
尽管掷界外球允许用手抛球,但规则对动作细节有严格要求:
- 必须双手持球,且球从头后经头顶抛出;
- 双脚必须部分接触地面,且不能完全踏入场地;
- 抛球时手臂不能有“甩腕”等额外动作(避免球速过快)。
若球员违反上述要求(如单脚离地、单手抛球、球未从头后抛出),裁判将判罚“掷界外球违例”,由对方球员重新掷球,这种情况下,“手抛球”本身不构成手球犯规,但属于“恢复比赛方式错误”。
争议与判罚:从规则文本到实战的“灰色地带”
尽管规则对“手球”的判定有明确框架,但实战中仍存在大量“灰色场景”,裁判需结合经验与即时判断做出裁决,以下是两类典型争议:
“扩大防守面积”的边界
当防守球员面对射门时,手臂是否“自然下垂”是判罚关键,球员侧身防守时,手臂轻微外展(未明显扩大面积),球击中手臂是否算犯规?2022年世界杯阿根廷对沙特的比赛中,沙特球员在禁区内用手臂挡出梅西的射门,裁判最初判罚点球,经VAR回放后改判——原因是该球员手臂贴紧身体,属于“自然位置”,触球非故意。
这一案例体现了现代足球对“非故意手球”的宽容:只有当手臂主动前伸或外展,明显扩大了身体防守面积时,才会被判犯规。
“传球意图”与“手触球”的重叠
进攻球员在传球瞬间,若因身体失衡或球速过快导致手触球,是否算犯规?球员试图用脚传球,但球意外弹起击中手部,随后球仍飞向队友,此时裁判需判断:触球是否为“故意”?
根据国际足联裁判委员会的指导原则,若手触球是“传球动作的意外延伸”(如脚踢球后,手因惯性触球),且未主动改变球路,则通常不判犯规;但若是球员主动用手调整球的方向(如用手将球从地面捡起后抛出),则必然判罚。
理解规则的核心是“意图与合理性”
回到最初的问题:“足球传球加手抛球犯规吗?”答案并非绝对,而是取决于具体场景:
- 合法场景:守门员在禁区内的手抛球传球、符合规则的掷界外球传球、比赛暂停时的手抛球传递;
- 犯规场景:普通球员在比赛进行中用手抛球传球、守门员越界或违规手抛球、掷界外球时动作违例。
规则的核心逻辑始终围绕“故意”与“合理性”——足球运动鼓励球员用身体(除手/手臂外)自然参与比赛,禁止通过手触球获得不公平优势,无论是球员、教练还是球迷,理解这一逻辑,才能更理性地看待判罚争议,感受足球规则的严谨与公平。
正如国际足联裁判委员会主席科里纳所言:“手球判罚的目标,是保护比赛的纯粹性,我们不惩罚‘意外’,但绝不纵容‘投机’。”这或许就是对“传球加手抛球是否犯规”最本质的回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