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北真的没有专业足球场吗?一场关于足球土壤的追问与期待

频道:体育竞技 时间:2025年05月22日 浏览:5次 评论:0条

2023年10月,武汉三镇队在中超联赛中主场迎战上海海港,赛前,一位资深球迷在社交媒体上感慨:“从光谷到沌口,从新华路到体育中心,看了20年球,最遗憾的是湖北始终没有一座真正属于足球的专业球场。”这条动态引发了数千条留言,“湖北没有专业足球场”的讨论再次被推上热搜。

但“没有”真的是事实的全貌吗?当我们将镜头对准湖北的足球场地建设史,剖开“专业足球场”的定义与标准,会发现这一问题背后,是一座城市、一个省份与足球产业的深层互动,更是中国足球“硬件升级”进程中一个典型的区域样本。


“专业足球场”的定义之辨:湖北真的“零存在”吗?

要回答“湖北有没有专业足球场”,首先需要明确“专业足球场”的标准,国际足联(FIFA)对专业足球场的定义是:以足球运动为核心功能设计,无田径跑道或其他大型运动设施干扰,观众席与场地距离不超过25米,具备符合职业联赛要求的更衣室、媒体中心、商业配套等设施的专用场馆,这类场馆的核心特征是“去综合化”,即不承担田径、大型演唱会等其他功能,专注于足球赛事的运营与球迷体验。

按照这一标准,湖北目前投入使用的4座主要体育场——武汉体育中心(6万座)、新华路体育场(1.2万座)、黄石奥林匹克中心(3万座)、宜昌奥体中心(3万座)——均属于综合性体育场,其设计初衷是满足田径、大型活动等多场景需求,场地周围保留了400米标准跑道,观众席与草皮的平均距离超过35米,武汉体育中心作为三镇队的主场,虽能容纳6万观众,但因跑道存在,前排观众距场地仍有近40米,观赛时甚至需要借助望远镜才能看清球员表情;而2023年投入使用的上海浦东足球场(专业足球场),前排观众距离草皮仅8米,球迷与球员的“呼吸感”截然不同。

湖北是否完全没有符合标准的专业足球场?查阅资料发现,湖北存在两座“准专业足球场”:其一是武汉塔子湖体育中心的“职业足球训练基地专用场”(2000座),主要用于武汉三镇、武汉车谷江大等俱乐部的内部训练与梯队比赛;其二是荆州体育中心的“足球主题公园”(500座),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,主要服务青少年培训与社区赛事,但这两座场馆均未达到职业联赛主场的标准(中超要求主场容量至少1.5万座),因此严格意义上,湖北尚无一座符合职业足球顶级联赛要求的专业足球场。

这一现状与湖北足球的“顶级联赛存在感”形成了鲜明对比,自2005年武汉黄鹤楼队冲超以来,湖北(武汉)足球在中超、中甲联赛中从未缺席超过3年;2022年,武汉三镇更以升班马身份夺得中超冠军,成为继山东、上海、广州后第四支“非传统足球强省”的冠军球队,顶级球队与“非专业主场”的矛盾,始终是湖北足球的一块“心病”。


历史的褶皱:湖北专业足球场为何“难产”?

要理解湖北专业足球场的缺失,需回到历史的维度,梳理城市发展、足球产业与场馆建设的互动逻辑。

第一重原因:计划经济时代的“综合场馆惯性”。
湖北的大型体育场馆建设高峰期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前后,这一时期,受“大型运动会导向”影响,武汉体育中心(2002年建成)、黄石奥体中心(2013年建成)等场馆均以承办全运会、城运会等综合性赛事为目标,设计时优先考虑“一馆多用”,武汉体育中心原本是为2007年女足世界杯打造,当时的规划逻辑是“用最少的场馆覆盖最多的赛事需求”,因此跑道、田赛场地成为标配,这种“综合优先”的思路,直接导致了专业足球场的设计被边缘化。

第二重原因:职业足球的“短周期波动”稀释了投资动力。
湖北职业足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,2008年武汉光谷因“退赛事件”退出中超,2011年武汉中博因资金问题降级中甲,2016年卓尔集团接手后才逐步稳定,俱乐部频繁的股权变动与成绩波动,让社会资本对“重资产投入”(如建设专业足球场)持谨慎态度,一位曾参与湖北足球场馆规划的业内人士透露:“2010年前后,某企业曾计划投资建设专业足球场,但当时俱乐部连下赛季是否存在都不确定,投资方案最终流产。”

第三重原因:“足球产业回报”的现实考量。
专业足球场的建设成本与运营压力远超综合性场馆,以2020年建成的苏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专业足球场(4.5万座)为例,总投资约25亿元;上海浦东足球场(3.7万座)投资超18亿元,而综合性体育场因可承接演唱会、商业活动等,收入来源更广泛(武汉体育中心仅2019年演唱会收入就超5000万元),湖北某体育产业公司负责人坦言:“专业足球场的收入90%依赖足球赛事,但中超俱乐部的平均年票房收入仅2000万-3000万元,扣除分成后,场馆运营方很难覆盖成本。”

第四重原因:城市空间规划的“足球优先级”不足。
专业足球场需要与城市交通、商业配套深度融合,上海浦东足球场紧邻地铁14号线,周边规划了商业综合体;成都凤凰山专业足球场(6万座)与地铁5号线直接连通,而湖北现有体育场多位于城市边缘(如武汉体育中心位于沌口,新华路体育场虽处市中心但场地狭小),难以满足专业足球场对“可达性”与“商业辐射”的要求,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1年发布的《武汉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(2021-2035)》中,曾提出“建设1-2座专业足球场”的目标,但具体选址(如长江新区、光谷中心城)因涉及土地性质调整、拆迁成本过高等问题,推进缓慢。


“专业足球场”为何重要?湖北足球的“场馆之痛”

专业足球场不仅是一座建筑,更是职业足球的“生态基础设施”,它的缺失,正从多个维度影响湖北足球的发展。

球迷体验的“代际差”。
在武汉体育中心看球,球迷常开玩笑:“我们的座位比球员的跑位还靠后。”由于跑道的存在,观众与场地的物理距离拉远,呐喊声的传递效率降低,现场氛围远不如专业足球场,2023年中超联赛观众上座率统计显示,使用专业足球场的俱乐部(如上海海港、成都蓉城)场均观众超3万人,而武汉三镇的场均观众不足2.5万人(虽受成绩下滑影响,但场馆体验是重要因素),一位三镇球迷会负责人说:“我们组织过球迷去成都凤凰山球场观赛,回来后大家都说‘如果武汉有这样的球场,我们愿意多买三倍的季票’。”

俱乐部商业价值的“天花板”。
专业足球场是俱乐部最重要的资产之一,欧洲顶级俱乐部(如曼联老特拉福德、巴萨诺坎普)的场地收入占比超过30%,其中包厢租赁、场边广告、球迷商店等收入均依赖“专业”属性,而湖北俱乐部因使用公共场馆,需与场馆运营方分成(通常票房分成比例为30%-50%),且无法自主开发场边广告(综合性场馆的广告位属于公共资源),武汉三镇俱乐部2022年财报显示,其全年商业收入仅8000万元,而同期使用专业足球场的上海海港商业收入超2亿元。

足球文化的“生长土壤”。
专业足球场是城市足球文化的“容器”,它能通过固定的地理位置、独特的建筑标识(如队徽、主色调)成为球迷的“精神地标”,多特蒙德的威斯特法伦球场(现名信号公园球场)被称为“黄色长城”,其南看台的“站立区”文化是多特精神的象征;成都凤凰山球场的“太阳神鸟”设计,将蜀文化与足球结合,成为城市新名片,而湖北的体育场因“综合属性”,很难形成专属的足球文化符号——武汉体育中心今天是演唱会场地,明天是车展现场,球迷很难产生“这是我们的球场”的归属感。


未来已来:湖北专业足球场的“破局之路”

2023年11月,一则消息让湖北球迷振奋:武汉市体育局在《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498号提案的答复》中明确提到,“已启动专业足球场规划选址工作,优先考虑长江新区、光谷等区域,力争‘十四五’期间开工建设”,这标志着湖北专业足球场的建设从“讨论”进入“实质推进”阶段。

湖北的专业足球场该怎么建?结合国内外经验,有三条路径值得探索:

“俱乐部主导+政府配套”的PPP模式。
欧洲许多专业足球场采用“俱乐部持有+政府补贴”模式,如阿森纳的酋长球场(俱乐部出资6亿英镑,政府提供土地优惠),湖北可借鉴这一思路,由俱乐部(如武汉三镇)联合社会资本成立项目公司,负责场馆建设与运营;政府则在土地出让金、税收减免、交通配套(如地铁延伸)等方面提供支持,这种模式能确保场馆与俱乐部的利益绑定,避免“建而不用”的浪费。

“足球公园”的复合开发。
专业足球场可与青训基地、商业综合体、社区体育中心结合,形成“足球产业生态圈”,成都凤凰山足球公园除6万座专业球场外,还配套了4块标准训练场、足球主题商业街区、青少年培训中心,年客流量超200万人次,商业收入覆盖了30%的运营成本,湖北可依托长江新区的规划,将专业足球场与“武汉足球学院”(规划中)、社区足球场联动,形成“以商养场、以训促场”的可持续模式。

“历史场馆的改造升级”。
武汉新华路体育场(1954年建成)是湖北足球的“精神原点”,曾承办过1997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、2005年中超联赛等重要赛事,尽管其1.2万座的容量无法满足中超要求,但若对其进行“专业足球场化改造”(拆除跑道、扩建看台),可将其打造为“小型专业足球场”,主要用于中甲联赛、足协杯、球迷活动等,这种“老场馆新生”的模式,既能保留足球记忆,又能降低建设成本。

更值得期待的是,国家层面的政策正在为专业足球场建设“松绑”,2022年发布的《“十四五”体育发展规划》明确提出“每座中超俱乐部至少拥有1座专业足球场”;2023年,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》,将专业足球场纳入“体育公园”范畴,给予土地、资金支持,湖北若能抓住这一政策窗口,专业足球场的落地将大大加速。


足球需要“专属的土壤”

从1954年新华路体育场的第一声呐喊,到2022年武汉三镇的中超冠军,湖北足球用70年时间证明了自己对足球的热爱与天赋,但正如一棵树的生长需要合适的土壤,职业足球的高质量发展,同样需要专业足球场这样的“基础设施”。

湖北不是没有专业足球场,而是尚未拥有符合顶级联赛要求的“那一座”,当我们追问“湖北为什么没有”时,本质上是在追问:我们是否愿意为足球多留一寸空间?是否愿意用更长远的眼光,去培育一片让足球扎根、生长、结果的土壤?

答案或许就在不远处,当武汉的长江边崛起一座蓝白相间的专业球场,当球迷的呐喊能直接撞进球门后的看台,当俱乐部终于拥有自己的“主场城堡”——那时我们会明白,专业足球场不仅是一座建筑,更是湖北足球向“更高处”攀登的阶梯。

这一天,不会太远。

文章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