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视足球评论员消失记,一个时代的谢幕与新生

频道:体育报道 时间:2025年05月22日 浏览:5次 评论:0条

2024年欧洲杯激战正酣,当球迷们守在手机或电视前观看比赛时,或许会突然意识到:那些曾经陪伴我们熬夜看球的央视足球评论员,似乎很久没有出现在熟悉的解说席了,张路、韩乔生、刘建宏、段暄、陶伟……这些名字曾是中国足球观众的“记忆锚点”,他们的声音与1998年法国世界杯、2002年韩日世界杯、2006年德国世界杯的经典画面深度绑定,但如今,当我们打开央视体育频道(CCTV-5)的足球直播,解说席上更多是曾侃、刘嘉远、李晨明等新面孔;而在抖音、B站、咪咕等新媒体平台,当年的“顶流解说”们以另一种形态继续活跃。

“央视足球评论员都去哪了?”这个问题背后,是中国足球媒体行业20年变迁的缩影,是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此消彼长,更是一代足球文化传播者在时代浪潮中的转型与突围。


黄金时代:解说席上的“国家队”

2001年10月7日,沈阳五里河体育场,中国男足历史性闯入世界杯,当比赛终场哨响,央视解说员张路用略带颤抖的声音说出“中国足球,走向世界!”,电视机前的千万观众与他一同泪目,那是央视足球解说的黄金时代——从1990年代末到2010年代初,央视体育频道(原CCTV-5)几乎垄断了国内所有顶级足球赛事的转播权,其解说团队也因此成为中国足球文化的“国家队”。

解说天团的“六边形战士”

这一时期的央视足球解说员,堪称“全能型选手”,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足球知识(比如张路作为前北京国安队教练,对战术细节的解读至今被奉为经典),还要有极强的语言感染力(韩乔生的“意识流解说”虽因口误被调侃,但“合理冲撞区”“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”等金句反而成了时代记忆),更要承担“足球扫盲”的社会责任(刘建宏在2002年世界杯期间用“越位”“定位球”等基础概念,为中国足球的普及打开了一扇窗)。

段暄曾在采访中回忆:“2006年德国世界杯,我们团队提前3个月就开始准备,每个人负责3-4支球队的资料整理,从核心球员的技术特点到主教练的战术风格,甚至包括球员的家庭背景,张路指导会带着我们看大量比赛录像,分析每届世界杯的战术演变,那时候的解说,是‘知识输出’,也是‘文化启蒙’。”

解说员的“国民度”

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,央视解说员的影响力远超体育圈层,韩乔生的“韩乔生语录”被收录进《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》,刘建宏的“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”成为年度流行语,张路的“得中场者得天下”被足球爱好者奉为圭臬,他们的声音是家庭客厅里的“背景音”,是校园课间的谈资,是酒吧看球时的“共同语言”。

这种“国民度”的背后,是央视作为“国家电视台”的权威性加持,当时的足球转播几乎是“独一份”:英超、意甲、德甲、法甲、欧冠、世界杯、欧洲杯……所有顶级赛事的版权都集中在央视手中,解说员因此成为连接专业足球与大众观众的唯一桥梁。


出走潮:从“体制内”到“市场海”

2015年前后,央视足球解说团队开始出现明显的人员流动,先是段暄离开央视加盟腾讯体育,随后刘建宏转投乐视体育,陶伟因意外离世成为时代注脚,张路虽未正式离职但逐渐减少央视出镜,韩乔生仍坚守岗位却解说场次锐减,到2020年前后,除了少数年轻解说员,当年的“黄金一代”几乎全部离开央视解说一线。

体制内的“天花板”

央视作为事业单位,其薪资体系与市场存在明显差距,据业内人士透露,2010年代初,一线足球解说员的年薪约在50万-80万之间(含奖金),而同期互联网平台为头部解说开出的价码已达百万级甚至千万级(如某平台曾为某知名解说提供“底薪+流量分成”的组合,年收入超500万),更关键的是,央视的解说员本质上是“内容生产者”而非“IP运营者”,他们的个人品牌价值无法通过商业合作直接变现,而新媒体平台则允许解说员开设个人账号、参与直播带货、接品牌代言,收入结构更灵活。

张路曾在访谈中提到:“我在央视做了解说20年,很有感情,但年纪大了之后,想尝试一些新的东西,比如和互联网平台合作做战术分析节目,观众可以实时互动,这种反馈是电视时代没有的。”

赛事版权的“大迁徙”

2015年,国务院发布《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》,明确提出“推动体育产业向社会资本开放”,随后,互联网平台开始大规模抢购体育赛事版权:2015年,PPTV以2.5亿欧元拿下2015-2020赛季西甲中国区独家转播权;2016年,乐视体育以27亿元拿下2016-2020年中超全媒体独家版权;2018年,腾讯体育以15亿元拿下2018-2020年英超中国大陆地区独家新媒体版权……

赛事版权的分散直接导致央视的“垄断地位”被打破,当观众可以在不同平台观看不同赛事时,解说员的“平台依附性”逐渐减弱——他们不再需要绑定央视才能接触到顶级赛事,反而可以跟随版权流动到更有资源的平台,段暄加盟腾讯时曾表示:“腾讯有英超、欧冠等顶级赛事的版权,这里能让我接触到更广泛的观众,也能做更多元化的内容,比如赛前分析、球员访谈、青训纪录片。”

观众需求的“代际变迁”

85后、90后是看着央视解说长大的一代,但00后、10后的观赛习惯已彻底改变,根据《2023中国体育内容消费报告》,18-24岁观众中,67%的人选择通过短视频平台(抖音、快手)或直播平台(B站、虎牙)观看赛事片段,仅有12%的人会完整观看电视直播,这意味着,传统的“线性解说”(按比赛进程逐分钟解说)已无法满足年轻观众的需求,他们更需要“碎片化内容”(如进球集锦、战术快评)、“互动化体验”(弹幕吐槽、解说员连麦)和“个性化表达”(支持不同主队的解说风格)。

刘建宏转型做短视频后曾感慨:“以前在央视,我们是‘老师’,需要把知识‘灌输’给观众;现在在抖音,我们是‘朋友’,需要和观众‘聊’足球,年轻人可能不知道1998年世界杯的经典战役,但他们会为‘姆巴佩vs梅西谁更强’吵上三天三夜,解说员的角色,必须从‘权威’变成‘陪伴’。”


新生态:解说员的“变形记”

离开央视的足球评论员们并没有消失,而是以更丰富的形态活跃在体育传播的各个场景中,他们的转型路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:

专业派:深耕“战术硬核”

以张路、徐阳为代表的“教练型解说员”,凭借深厚的足球专业知识,转向垂直领域的战术分析,张路在抖音开设“张路评球”账号,每期视频聚焦一场比赛的战术细节(如“哈兰德如何破解密集防守”“德布劳内的直塞球路线选择”),配以手绘战术图和现场录像,单条视频播放量常超500万,徐阳则与咪咕合作推出《徐阳的足球课》,用“草根视角”讲解足球技术(如“业余球员如何练习停球”“小场比赛的跑位技巧”),吸引了大量足球爱好者。

这类解说员的优势在于“专业壁垒”——他们的战术分析不是简单的“复述比分”,而是结合自身执教经验的深度解读,满足了“进阶球迷”对专业内容的需求,正如张路所说:“现在的观众不缺信息,缺的是‘有价值的信息’,我要做的,是帮他们把比赛‘看懂’,而不仅仅是‘看热闹’。”

流量派:拥抱“娱乐化表达”

以刘建宏、黄健翔为代表的“话题型解说员”,选择将足球与娱乐、社交结合,通过制造热点话题吸引流量,刘建宏在抖音的“宏哥聊球”账号,常以“争议性观点”引发讨论(如“中国男足需要解散重组吗?”“梅西和C罗谁的历史地位更高?”),并邀请足球名宿(如范志毅、李毅)连麦互动,单场直播观看量超1000万,黄健翔则将解说风格从“激情”转向“幽默”,在B站开设《黄健翔的足球江湖》,用“江湖故事”的形式讲述足球历史(如“马拉多纳的‘上帝之手’背后的恩怨”“贝克汉姆如何从球员变成商业帝国”),吸引了大量“泛体育爱好者”。

这种转型的核心是“降低门槛”——通过娱乐化、故事化的表达,让非核心球迷也能参与足球讨论,刘建宏曾说:“足球不应该是少数人的‘圈子’,而应该是大众的‘社交货币’,我们需要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,把足球的魅力传递出去。”

创业派:布局“体育生态”

以段暄、马凡舒为代表的“复合型解说员”,则选择从“内容生产者”转型为“产业参与者”,段暄离开央视后创立“盛力世家”体育经纪公司,签下多位国内外足球运动员(如武磊、德布劳内),同时运营足球青训、赛事运营等业务;马凡舒则跨界综艺和时尚,担任《这!就是灌篮》嘉宾、登上时尚杂志封面,将体育解说的“专业形象”与娱乐产业的“大众影响力”结合。

这类转型反映了体育产业的“生态化”趋势——解说员不再局限于“解说”这一单一角色,而是成为连接赛事、球员、观众、品牌的“中间人”,段暄在接受采访时表示:“体育产业的核心是人,解说员最大的优势是‘懂球’且‘懂观众’,我们可以用这种优势,在青训、经纪、内容IP等领域创造价值。”


断层与重建:新生代解说员的挑战

当“黄金一代”逐渐退居幕后,央视的新生代解说员(如曾侃、刘嘉远、李晨明)开始走向前台,他们的成长背景与前辈截然不同:曾侃是英国利兹大学足球产业硕士,刘嘉远曾在欧洲足球俱乐部实习,李晨明深耕数据解说……他们的专业素养(外语能力、数据应用、国际视野)远超前辈,但也面临着“认同危机”。

“专业”与“情感”的平衡难题

新生代解说员的优势在于“专业性”:他们能熟练使用OPTA等数据工具分析球员跑动距离、传球成功率,能用英语与国外教练直接对话,能准确解读“高位逼抢”“传控体系”等现代足球战术,但观众对他们的批评也集中在此——“太像新闻播报员”“缺乏情感共鸣”“听不到对足球的热爱”。

对比前辈,韩乔生的“意识流”、张路的“接地气”、刘建宏的“共情力”,本质上都是“情感连接”的艺术,曾有老球迷直言:“看2006年世界杯,张路说‘里克尔梅的传球像弹钢琴’,我一下就懂了;现在的解说员说‘里克尔梅的关键传球成功率78%’,数据是对的,但少了点味道。”

传统平台与新媒体的“双重压力”

新生代解说员不仅要面对央视内部的考核(收视率、观众满意度),还要适应新媒体的传播规则,他们需要在解说时兼顾电视观众和网络观众的需求——电视观众可能希望解说“连贯”,网络观众则习惯“快进”和“弹幕互动”;他们需要学会“造梗”(如“六边形战士”“快乐足球”),否则可能被年轻观众贴上“过时”的标签;他们还需要平衡“客观中立”与“个性表达”——央视的解说传统强调“中立”,但新媒体平台更青睐有“主队立场”的解说(如“支持阿根廷的解说”“为巴西队加油的解说”)。

刘嘉远在一次直播中曾坦言:“我们这代解说员是‘夹心层’,既要守住央视的专业底线,又要学会在新媒体里‘生存’,有时候觉得,我们在重新定义‘足球解说’——它不再是‘一个人的表演’,而是‘一群人的互动’;它不再是‘单向输出’,而是‘双向对话’。”


足球解说的“进化论”

“央视足球评论员都去哪了?”这个问题的答案,或许藏在“进化”二字里,从电视到网络,从单向传播到互动参与,从“权威解说”到“多元表达”,足球解说的形态在变,但核心从未改变——它始终是连接足球与观众的桥梁。

未来的足球解说可能呈现以下趋势:

  • 技术赋能:AI解说、虚拟主播、实时数据可视化将成为标配,AI可以根据观众的主队偏好自动生成解说词(“您支持的阿根廷队进球了!梅西的这脚射门角度太刁了!”),虚拟主播可以24小时直播赛事回放,数据可视化工具能实时展示球员的跑动热图、传球路线。

  • 垂直细分:解说员将根据观众的需求“标签化”。“战术流解说”专注分析比赛策略,“明星流解说”聚焦球员个人故事,“草根流解说”关注业余足球生态,“女性向解说”用更细腻的语言解读情感细节。

  • 生态融合:解说员将深度参与体育产业链的各个环节,他们可能是青训教练(用专业知识培养小球员)、品牌主理人(推出自有足球周边)、内容创业者(制作足球纪录片、综艺),甚至是赛事运营者(组织民间足球联赛)。


他们从未离开,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伴

回到2024年欧洲杯的解说席,当曾侃用流利的英语介绍法国队阵容,当刘嘉远用数据模型分析西班牙的传控效率,当张路在抖音直播间用战术图拆解德国队的进攻问题,我们突然明白:央视足球评论员从未“消失”,他们只是随着时代的浪潮,从电视屏幕的“中心”走向了传播生态的“四周”。

他们的声音或许不再集中于某个平台,但更广泛地散落在短视频、直播、纪录片、青训课堂里;他们的身份或许不再是“央视解说员”,但依然是中国足球文化的“摆渡人”——有人在传递专业知识,有人在激发大众热情,有人在连接产业上下游。

这是一个时代的谢幕,也是一个时代的新生,那些关于“央视足球评论员去哪了”的追问,最终会被更丰富的足球传播形态所回答:他们一直都在,只是换了一种方式,继续陪伴我们热爱足球。

文章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