厦门职业足球,在传承与破局中寻找新坐标

频道:体育竞技 时间:2025年05月22日 浏览:22次 评论:0条

2023年深秋,厦门白鹭洲公园的海风裹着三角梅的香气掠过城市天际线,在对岸的厦门体育中心,一群穿着橙色训练服的青少年正在草坪上追逐足球,他们的笑声与远处海浪的轰鸣交织在一起——这一幕,让许多老厦门球迷想起20年前那个热血沸腾的夏天:2006年10月,厦门蓝狮队以中甲联赛冠军的身份冲入中超,整座城市陷入狂欢,球迷们举着“爱拼才会赢”的标语涌上街头,用闽南话的呐喊为球队助威。

当人们问起“厦门还搞职业足球俱乐部吗”,答案似乎有些模糊:中超、中甲赛场上已难寻厦门球队的身影,但中乙联赛中,厦门鹭岛队仍在为职业足球的火种坚守;业余联赛里,“闽南杯”“鹭岛联赛”等民间赛事热度不减;校园足球布点学校从2015年的37所增至2023年的128所……厦门职业足球的故事,从未真正落幕,只是进入了一场关于传承与破局的漫长求索。


蓝狮记忆:职业足球的高光与遗憾

要理解厦门职业足球的现状,绕不开“厦门蓝狮”这个名字,这支成立于2002年的球队,是厦门历史上第一支职业足球俱乐部,也是闽南地区足球文化的重要符号。

蓝狮的崛起,几乎是一部“草根逆袭”的教科书,2002年,球队以乙级联赛第四名的成绩升入中甲;2004年,引入罗马尼亚外教科西奇,确立“技术流”风格;2006年,在联赛最后一轮凭借外援耶利奇的绝杀,以1分优势力压广州广药,夺得中甲冠军,历史性冲入中超,那支球队里,既有从厦门本地青训走出的“00后”小将,也有张亚林、隋东亮等前国脚压阵,更吸引了包括厦航、建发等本土企业的赞助,主场平均上座率一度超过1.2万人,“蓝狮球迷会”注册会员突破3000人。

冲超成功仅一年后,蓝狮便因资金链断裂黯然退出职业联赛,表面看,直接原因是主赞助商撤资——2007年,原投资方因企业战略调整停止注资,而新的资本方未能及时接盘;更深层的问题,则暴露了地方职业足球“依赖单一资本”的脆弱性,彼时的厦门,民营经济虽活跃,但大型企业更倾向于投资见效快的领域,对周期长、回报慢的足球缺乏持续投入意愿;政府层面虽支持足球发展,但尚未形成系统的产业扶持政策;球迷市场虽热情,但商业开发(如门票、周边、广告)仍处于初级阶段,难以反哺俱乐部运营。

蓝狮的解散,不仅让厦门失去了职业球队,更让许多本土球员的职业梦想戛然而止,前蓝狮球员陈涛曾在采访中坦言:“当时队里有几个厦门籍的年轻球员,本来冲超后有机会打上主力,但俱乐部没了,他们只能去其他城市试训,很多人最后离开了足球。”这段经历,成为厦门职业足球最深刻的“痛”,也为后来者留下了关于“如何可持续运营职业俱乐部”的沉重课题。


现状扫描:从职业赛场到草根土壤的“双向生长”

蓝狮解散后的16年里,厦门职业足球经历了漫长的低谷期,2015年,厦门业余球队“鹭岛FC”尝试冲击中乙,最终因实力不足未能晋级;2021年,厦门翔安队以中冠联赛分区赛冠军的身份升入中乙,成为厦门时隔15年后重返职业联赛的“火种”;2023赛季,厦门鹭岛队(原翔安队)在中乙联赛中取得第9名,虽未冲甲,但主场场均观赛人数稳定在2000人左右,其中不乏举家观赛的“足球二代”。

这些数字背后,是厦门足球生态的悄然变化:

其一,政策与资本的“双向试探”。 2021年,厦门市体育局出台《厦门市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方案》,明确提出“支持社会力量组建职业足球俱乐部,探索‘政府引导+企业主体+市场运作’的运营模式”,政策推动下,本土国企厦门路桥、民企恒兴集团等开始以赞助形式参与球队运营;2023年,厦门鹭岛队与集美区政府合作,将主场迁至厦门理工学院足球场,政府承担部分场地维护费用,企业负责球队运营,这种“政企协作”模式为职业俱乐部提供了更稳定的生存空间。

其二,草根足球的“厚积薄发”。 职业赛场的冷清,并未冷却厦门民间的足球热情,据厦门市足球协会统计,全市注册足球人口已超8万人,其中青少年占比45%;每年举办的“闽南足球文化节”吸引超200支球队参赛,涵盖企业组、校园组、老年组;社区足球公园从2018年的5个增至2023年的23个,“15分钟足球生活圈”初步形成,更值得关注的是,厦门的校园足球已形成“小学-初中-高中-大学”的完整梯队,2022年全国青少年足球联赛中,厦门U13队闯入南区前八,创下历史最佳战绩,这些“草根力量”,正在为职业足球输送人才——厦门鹭岛队一线队中,已有3名球员来自本地校园青训。

其三,文化认同的“情感纽带”。 闽南文化中的“爱拼敢赢”精神,始终是厦门足球的底色,蓝狮时期的球迷会“蓝狮魂”至今活跃,每年组织球迷重聚、校园足球公益活动;厦门本土音乐人创作的《蓝狮战歌》《鹭岛足球梦》等歌曲,仍在业余联赛现场被广泛传唱;甚至有球迷自发成立“厦门足球历史博物馆”,收集蓝狮时期的球衣、海报、比赛录像,用这种方式保存城市的足球记忆,这种文化认同,让厦门职业足球始终保留着“东山再起”的民意基础。


破局之路:厦门需要怎样的职业足球?

尽管生态在改善,但“厦门还搞职业足球俱乐部吗”的疑问依然存在,要回答这个问题,需要直面三大核心挑战:

职业足球的“投入-产出”平衡难题。 中乙联赛一支球队的年运营成本约800万-1200万元,中甲则需5000万-8000万元,中超更达数亿元,对于厦门这样一座GDP超8000亿元(2022年数据)、民营经济占比超60%的城市而言,资金并非绝对门槛,但如何找到“可持续”的投入模式是关键,目前厦门鹭岛队的运营仍依赖企业赞助(占比70%)和政府补贴(占比20%),门票、周边等收入仅占10%,这种结构难以支撑长期发展。

青训与职业体系的“断层”。 厦门现有12家足球青训机构,但多数规模小、师资弱,能向职业俱乐部输送人才的年平均不足10人;职业俱乐部与青训机构、校园足球的联动机制尚未建立,导致“青训产出”与“职业需求”脱节,对比青岛(拥有中能、海牛等职业俱乐部,年输送职业球员超30人)、成都(蓉城俱乐部与40所校园足球特色校合作),厦门的青训转化效率明显偏低。

城市品牌与足球价值的“协同不足”。 厦门作为“海上花园城市”,旅游、会展、数字经济是核心产业,足球的“城市名片”价值尚未被充分挖掘,大连通过职业足球提升城市知名度,带动体育旅游;成都蓉城队的主场“凤凰山体育中心”成为新地标,拉动周边商业发展,而厦门目前缺乏将足球与旅游、文化、消费结合的系统规划,职业足球的“外溢效应”未被激活。

破局的关键,在于构建“政府引导、企业主导、社会参与、市场运作”的多元生态:

政策需从“输血”转向“造血”。 政府可设立“职业足球发展基金”,通过税收优惠、土地支持等方式吸引企业长期投资;推动职业俱乐部与高校合作(如厦门理工学院、集美大学),共建足球学院,解决球员退役转型问题;借鉴“成都蓉城模式”,将职业俱乐部纳入城市文旅推广体系,通过赛事直播、球迷旅游线路等提升商业价值。

青训要打造“厦门特色”。 依托闽南地区“小快灵”的足球风格,重点培养技术型、意识型球员;建立“职业俱乐部-青训基地-校园足球”的三级人才输送机制,例如厦门鹭岛队可与翔安区、思明区的校园足球强校签约,定向培养梯队球员;引入国内外优质青训资源(如与西班牙、日本青训机构合作),提升训练水平。

激活球迷市场与商业开发。 学习英超“社区俱乐部”模式,鼓励职业俱乐部深入社区,举办足球培训、亲子活动,培养“终身球迷”;开发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周边产品(如漆线雕足球、南音主题球衣);与本地企业(如建发、象屿、安踏)合作,推出“足球+消费”联名活动(如看球送鼓浪屿门票、买本地品牌商品抽球票),形成“以赛促商、以商养赛”的良性循环。


足球是城市的一面镜子

站在2023年的节点回望,厦门职业足球的故事,从未真正离开,它曾因热情而绽放,因脆弱而凋零,如今正因沉淀而生长,当我们讨论“厦门还搞职业足球俱乐部吗”,本质上是在追问:一座城市该如何用足球连接过去与未来?

蓝狮时期的球迷老陈,如今每周都会带孙子去社区足球公园踢球,他说:“以前看蓝狮是为了‘争口气’,现在希望孩子能在足球里找到快乐,职业俱乐部早晚还会回来,但更重要的是,这座城市要有足球的根。”

这或许就是答案:职业足球是城市足球的“顶点”,但支撑它的,是从社区草坪到校园球场、从青训教练到普通球迷的每一寸土壤,厦门从未放弃职业足球,它只是在等待——等待土壤更肥沃,等待种子更健壮,等待那个属于厦门足球的下一个春天。

文章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