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蹴鞠故里到青训热土,潍坊足球教练的当下生存与未来突围

频道:体育报道 时间:2025年05月22日 浏览:5次 评论:0条

引言:当“世界足球起源地”遇见现代足球热

在山东半岛中部,潍坊的足球故事有着双重底色:2300多年前,临淄的蹴鞠匠人用熟皮、米糠和动物毛发缝制出最早的“足球”,让这里成为国际足联认证的“世界足球起源地”;而在今天,这座北方小城正以另一种方式续写传奇——校园里奔跑的足球少年、社区球场的训练哨声、青训机构的战术板上,一群足球教练的身影,正在为“足球之乡”注入新的生命力。

“潍坊现在有足球教练吗?”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,背后是对一座城市足球生态的追问:从校园到社区,从青训到职业,教练群体如何支撑起足球运动的普及与提升?他们面临哪些挑战?又将如何推动潍坊足球的下一次跨越?


现状扫描:从“有没有”到“够不够”的跨越

要回答“潍坊有足球教练吗”,首先需要明确“教练”的定义,在足球领域,教练群体呈现鲜明的分层特征:既有持有中国足协A/B级证书的专业教练,也有扎根校园的D/E级“草根教练”;既有全职深耕青训的从业者,也有兼职指导社区球队的业余爱好者。

根据潍坊市体育局2023年发布的《潍坊市足球发展年度报告》,截至2023年底,全市持有中国足协D级及以上教练资格证书的人数已突破600人,较2018年的200人增长200%;其中C级教练约120人,B级教练15人,A级教练实现“零的突破”(1人),这一数据背后,是潍坊足球从“普及”到“提质”的转型——过去“有没有教练”的问题已基本解决,如今更关键的是“教练够不够专业、分布够不够均衡”。

具体来看,潍坊的足球教练主要分布在三大场景:

校园足球:基层普及的“主力军”
作为全国首批“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”,潍坊目前拥有257所“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”(占全省总量的10%),覆盖从小学到高中的全学段,这些学校普遍配备1-2名专职足球教练(部分学校由体育老师兼任),以奎文区实验小学为例,该校足球教练团队由3名专职教练组成:1名持有C级证书的“科班出身”教练负责校队训练,2名持有D级证书的教练承担日常体育课和社团课。

“校园教练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兴趣,而不是急着出成绩。”奎文区足球教研员张磊告诉记者,他曾参与多轮校园教练培训,“现在家长和学校对足球的认知更理性了,教练不需要‘拔苗助长’,而是要教会孩子传球、射门这些基本功,同时灌输团队意识。”

青训机构:精英培养的“加速器”
随着“体教融合”政策推进,潍坊的社会青训机构近年来呈爆发式增长,据不完全统计,全市注册的足球青训机构已超过40家,覆盖U6到U18全年龄段,其中规模较大的机构(如“潍坊飓风青训”“鲁能足校潍坊分校”)拥有5-10名专职教练。

这些机构的教练构成更复杂:既有退役职业球员(如前中乙队球员王浩,2021年退役后在潍坊创立青训机构,目前带训U10-U12梯队),也有体育院校毕业生(如山东体育学院足球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李雪,2023年加入某青训机构,负责U8年龄段启蒙训练)。

“青训机构的教练压力更大,因为家长掏了钱,期待更明确。”王浩坦言,他的团队每周要开3次战术研讨会,“我们会根据孩子的特点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,比如有的孩子速度快,就强化边路突破;有的球感好,就多练小范围配合。”

社区与成人足球:大众参与的“粘合剂”
潍坊的社区足球氛围浓厚,全市有超过200支业余足球队,覆盖企事业单位、球迷协会等群体,这些球队的教练多为兼职,可能是退役球员、体育老师,甚至是“技术好的老球迷”。

在潍坊高新区的银枫社区,56岁的退休体育老师赵建国是两支社区球队的教练。“我没有高级证书,但带了20多年业余队,知道怎么让大家玩得开心又进步。”他的训练课常以“趣味对抗”为主,“比如设置‘抢圈得分’游戏,既练传球又练防守,大家汗流浃背但没人喊累。”


需求之痛:从“数量缺口”到“质量焦虑”

尽管教练数量大幅增长,潍坊足球仍面临“结构性短缺”——专业教练不足、区域分布不均、职业发展路径模糊等问题,制约着足球水平的进一步提升。

专业教练“一将难求”
潍坊持有B级以上教练证书的仅16人,且集中在少数头部青训机构和职业俱乐部(如潍坊橙风(中乙)队的主教练是B级教练),对于大多数校园和社区来说,“能请到C级教练”已算“高配”。

“我们学校想组建一支冲击省赛的校队,但找不到合适的主教练。”潍坊一中体育组组长刘阳无奈表示,他们曾联系省内多所体校和职业俱乐部,“对方开价年薪20万起,这超出了学校的预算。”

区域分布“冷热不均”
教练资源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奎文、高新、潍城三区,而临朐、昌乐等县域的教练数量明显不足,以临朐县为例,全县8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中,仅2所有专职足球教练,其余6所均由体育老师“客串”。

“县里的孩子不缺天赋,但缺专业指导。”临朐县某小学体育老师陈亮兼职足球教练3年,“我只考过D级证,教基础还行,教战术就力不从心了,去年校队打市赛,连传中配合都做不好,孩子们急得直哭。”

职业发展“天花板”明显
足球教练的职业路径在潍坊尚未完全打通,校园教练属于“体育教师”编制,职称评定与普通教师同标准,“带校队拿奖”虽能加分,但权重有限;青训机构教练多为“劳动合同制”,收入依赖课时费(平均月薪6000-10000元),但缺乏系统的晋升通道;社区教练则完全是“义务服务”,没有职业认同感。

“我带的U12梯队去年拿了省赛第三名,但机构只给我涨了500元课时费。”某青训机构教练张伟(C级证书)说,“如果一直做基层教练,35岁之后体力下降,可能就被年轻人替代了。”


破局之路:政策、市场与情怀的三重合力

面对挑战,潍坊正在探索一条“政府引导、市场运作、社会参与”的教练培养之路,从政策扶持到校企合作,从引进人才到本土培养,多方力量正在形成合力。

政策“搭台”:让教练“有盼头”
2022年,潍坊市教育局联合体育局出台《关于加强校园足球教练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》,明确三大举措:一是将足球教练纳入“体育名师”评选,在职称评定中增设“足球教学成果”专项加分;二是每年投入200万元,面向全市中小学体育老师开展免费D级、C级教练培训(2023年已培训120人);三是鼓励职业俱乐部与校园合作,由俱乐部派遣教练驻校(如潍坊橙风俱乐部2023年与10所小学签约,每周提供2次专业训练)。

“政策出台后,明显感觉老师报考教练证的积极性高了。”潍坊市足协秘书长李军介绍,2023年全市D级教练考试报名人数同比增长80%,“以前大家觉得考了证也没用,现在知道能评职称、加绩效,自然愿意花时间。”

市场“造血”:让青训“有活力”
社会青训机构的良性发展,正在成为教练成长的“孵化器”,以“潍坊飓风青训”为例,该机构与潍坊学院体育学院合作开设“青训教练定向班”,学生在校期间可参与机构实践,毕业后优先录用;机构每年选派2-3名教练到欧洲(如德国、荷兰)参加短期培训,费用由机构和教练分摊。

“我们希望打造‘教练-讲师-管理者’的晋升路径。”飓风青训创始人周明说,“现在有3名教练已经成长为部门负责人,月薪超过1.5万元,这在潍坊算不错的收入了。”

情怀“接力”:让热爱“有传承”
在潍坊,一群“足球老炮”正在用情怀填补教练缺口,68岁的张建国是前山东队球员,退役后在潍坊体校任教30年,如今退休了仍坚持每周到3所小学义务指导校队。“我小时候在临淄看蹴鞠表演长大,对足球有感情,现在的孩子条件比我们那会好太多,我就想多教一个是一个。”

像张建国这样的“银发教练”,在潍坊有近50人,他们或许没有高级证书,但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对足球的热爱,成为年轻教练的“活教材”。


从“教练”到“导师”的进化

回到最初的问题:“潍坊有足球教练吗?”答案是肯定的——600余名持证教练、覆盖全场景的服务网络、不断完善的培养体系,已经构建起潍坊足球的人才基石,但更重要的是,这些教练正在从“技术传授者”进化为“成长导师”:他们不仅教孩子踢球,更教他们团队协作、抗压能力和永不放弃的精神;他们不仅服务于校园和青训,更成为社区足球文化的传播者。

正如潍坊市体育局局长李鹏程所说:“足球教练是足球事业的‘根’,当更多专业、有温度的教练扎根潍坊,这座蹴鞠故里终将成长为中国足球的‘沃土’。” 未来的潍坊足球,或许会诞生职业巨星,或许会涌现冠军球队,但更珍贵的,是每个在球场上奔跑的孩子,都能遇到一位改变他们人生的“足球教练”。

文章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