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疑问到热爱,塘厦金桂园学校足球队的成长密码
“塘厦金桂园学校有足球队吗?”这是近年来许多家长和学生在咨询学校时频繁提及的问题,作为东莞市塘厦镇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,金桂园学校既非传统体育特色校,也未因足球项目“出圈”,但这一问题的出现,恰恰折射出基层校园足球发展的新趋势——当“足球从娃娃抓起”的口号深入人心,家长和孩子对校园足球的期待,早已从“有没有”升级为“好不好”。
带着这一疑问,笔者近日走进金桂园学校,通过实地探访、采访师生家长,试图还原这所普通学校里的足球故事。
从“0”到“1”:一支草根球队的诞生
金桂园学校位于塘厦镇中心区域,毗邻成熟社区,服务半径内居民以新莞人为主,学校现有36个教学班,1600余名学生,教职工120余人,在2019年前,提及“体育特色”,学校的标签更多是“田径队”“篮球队”,足球项目长期处于“散养”状态:课间操时偶尔有学生踢着塑料球打闹,体育课上足球教学多以颠球、传球等基础动作为主,从未组建过正式的校队。
转机出现在2019年秋季学期,当时,刚入职的体育老师陈亮注意到,五年级(2)班的男生课间总爱聚在操场角落“踢野球”,甚至自发用书包摆成球门。“他们技术很生涩,但眼里有光。”陈亮回忆,他主动找到这些孩子,提议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带他们系统训练。“一开始只有8个人,其中3个还是被家长‘押’来的——家长觉得踢球耽误学习。”
这支临时组建的“兴趣小组”,便是金桂园学校足球队的雏形,为了让球队“合法化”,陈亮找到时任体育组组长王老师,提出“以社团促发展”的思路:将足球纳入学校课后服务课程,通过兴趣社团吸引更多学生参与,再从中选拔校队成员,这一方案得到了学校管理层的支持——当时,教育部正推进“校园足球特色学校”评选,金桂园学校虽未刻意申报,但意识到足球作为“全年龄段运动”,能有效提升学生体质健康,契合“五育并举”的育人理念。
2020年3月,金桂园学校正式成立“绿茵少年”足球社团,每周二、四下午课后开展训练;同年9月,校足球队从社团中选拔出15名队员(小学部10人,初中部5人),陈亮担任主教练,体育组另一名有足球二级运动员资质的张老师担任助理教练,至此,“塘厦金桂园学校有足球队吗?”的答案,从模糊的“可能有”变为清晰的“有”。
从“玩”到“练”:草根球队的成长阵痛
校队成立初期,困难远超预期,最直观的是硬件不足:学校操场是200米的塑胶跑道,中间的足球场仅用白线简单划分,没有标准球门;训练装备全靠家长自费购买,初期甚至出现“15人共用10个足球”的情况,更棘手的是观念冲突:部分家长认为“踢球不如刷题”,担心孩子受伤或耽误学习;学生则因基础薄弱,对高强度训练产生畏难情绪——第一次体能测试,15人中竟有7人跑不完800米。
“我们用‘小目标’化解大矛盾。”陈亮介绍,球队制定了“短期趣味化、中期专业化、长期体系化”的训练策略,初期训练以游戏为主:用“抢圈游戏”练习传球,用“障碍赛跑”提升反应速度,用“点球大战”培养专注力,这种“玩中学”的模式很快吸引了更多学生——社团人数从最初的20人增至40人,其中女生占比达25%(学校为此组建了女子足球兴趣组)。
针对家长的疑虑,学校采取“开放日”策略:每月最后一周的训练课邀请家长旁观,课后组织“足球沙龙”,由教练讲解“足球对学习的促进作用”(如团队协作、抗挫折能力),2020年底,球队首次参加塘厦镇小学生足球联赛,尽管8场比赛仅赢1场,但队员们在场上拼到最后一分钟的表现,让到场观赛的家长红了眼眶,一位家长在朋友圈写道:“儿子平时写作业总喊累,踢球时摔了三次还爬起来跑,原来他不是怕累,是没找到热爱。”
2021年,学校斥资8万元改造足球场:铺设人工草皮,安装标准球门和围网,增设更衣室;2022年,足球被纳入一年级至九年级体育必修课,每周至少1节足球专项课;2023年,学校与塘厦足球协会合作,引入专业教练每周到校指导2次,校队训练从“经验驱动”转向“科学驱动”。
从“球队”到“文化”:足球如何改变一所学校?
金桂园学校足球队已形成“小学低段兴趣启蒙—小学高段技能提升—初中段专业强化”的梯队体系,注册队员达42人(小学部28人,初中部14人),其中6人入选塘厦镇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库,2人获“国家三级运动员”称号,2023年塘厦镇“萌芽杯”足球赛中,校队小学组获得亚军,初中组闯入四强;2024年东莞市“市长杯”校园足球联赛中,初中男子组首次晋级市级小组赛。
但比成绩更动人的,是足球给学校带来的“化学反应”,在六年级(4)班学生林小悦看来,足球是她“打开社交圈的钥匙”:“我以前很内向,加入女足兴趣组后,和队友一起训练、复盘、打比赛,现在敢在班会课上发言了。”她的班主任证实:“小悦的数学成绩从70分提到了90分,她说‘踢球教会我遇到难题不能放弃’。”
对于学校而言,足球更成为落实“全人教育”的载体,学校开发了“足球+”课程:结合科学课讲解“足球中的物理原理”(如伯努利定律与香蕉球),结合语文课开展“我的足球日记”写作,结合美术课设计球队队徽,每年11月的“校园足球文化节”,更是涵盖班级联赛、足球知识竞赛、家长亲子赛等10余项活动,让“人人懂足球、班班有球队”成为现实。
家长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转变,2024年春季学期,校队招新时,报名人数达到87人,是计划录取人数的3倍;家长自发组建“足球后援会”,负责采购训练物资、组织观赛团、拍摄训练视频;还有家长主动联系企业,为球队拉来赞助——某本地建材公司连续3年为球队提供训练服和比赛装备。
足球之外的成长答案
回到最初的问题:“塘厦金桂园学校有足球队吗?”答案显然是肯定的,但更重要的是,这支球队的存在,解答了基层教育的另一个命题:当资源有限时,如何通过一项运动激发学生的内驱力,进而撬动整体教育生态的改善?
金桂园学校的实践证明:足球不仅是一项运动,更是一面镜子,照见学生的韧性与热爱;是一根纽带,连接家庭、学校与社区;是一把钥匙,打开素质教育的更多可能,正如校长李建军所说:“我们不期待每个孩子成为职业球员,但希望他们在足球中学会坚持、合作与担当——这些,才是成长最珍贵的礼物。”
或许,这就是“塘厦金桂园学校有足球队吗”这一问题最深刻的答案:它不仅有一支球队,更有一群因足球而闪闪发光的孩子,和一所因足球而更有温度的学校。